| 网站首页 | 睡前故事 | 童话故事 | 校园故事 | 励志故事 | 民间故事 | 成语故事 | 笑话故事 | 经典故事 | | ||
|
||
|
|||||
《龙蛋》读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8 | |||||
《龙蛋》读后感1500字! 作者或是读者的自我满足! 这么说来我就不属于那种“真正的科幻迷”了。反正弗兰克·赫伯特说这是给真正的科幻迷看的,我是看不下去。可惜我还那么喜欢《沙丘》系列来着呢。 简单的说这本书讲的就是一种生活在中子星上的生物逐渐进化,最终与人类进行了交流的一个故事。故事倒是简单,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戏剧冲突,所以说实际上整部作品都建立在作者的这个“中子星上的生物”的脑洞上。 因为太麻烦了,我就不解释中子星是啥了。 不过中子星上的生物这个想法并不是罗伯特·福沃德提出来的,1973年,那个发明德里克方程的弗兰克·德里克就提出了这一想法。不过德里克想象出来的生物和福沃德不同,只不过是亚显微尺度的简单生命,而福沃德则直接将这种生物扩大到了毫米尺度——一个半径2.5毫米,厚0.5毫米,周围长着12颗眼睛的圆盘(当然考虑到中子星的密度,我们可以想象,就算是这么小的生物实际质量也会相当重)。 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子星可以说是有一定的了解,毕竟是个搞物理出身的工程师,折腾一些重力和电磁力相关的概念,自然是不在话下,况且书中似乎并没有出现什么太复杂的概念和计算吧?然而与作者的知识储备相比,文字本身就太干巴巴的了,特别是在写人类的那些段落里。看外星人,起码能看看有写出了些什么新意,然而人类呢,就只剩下最直接的叙述了。虽然阿西莫夫或是克莱门特的文字也有这种感觉,但起码没到这种让我看不下去的程度。 但我很怀疑作者在设定这种生物的时候,究竟是不是把逻辑都理顺了。虽然中子星表面会有电子和原子核(顺便说一句,书里面说的中子星表面的铁风就是原来的恒星聚变反应产生的,但还没被彻底拆散成中子),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反应已经不可能实现了,而中子星上的这些生物明显由核子组成,这些被强相互作用束缚的粒子通过交换中子进行核反应(与化学反应交换电子对应)来维持生命活动,这也是这些叫做奇拉的生物新陈代谢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既然我们的生物化学知识已经完全不适用了,我也可以接受作者在文中使用诸如“液体”“酶”之类的词,这些词在文中代表的东西和我们脑中已有定义的那些东西肯定完全不同。 但是既然所有生命活动的核心是交换中子,而生物体本身的所有粒子都是核子,那为什么这种生物还会存在性别以及性行为呢?更何况到最后这种生物竟然是卵生的!这样不是反倒让各种反应变得更加复杂了嘛?明显是直接分裂更有效率,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怀疑传统意义上的遗传物质存在的必要是不是还存在。这颗中子星上的植物也一样体现出了高度分化的特征,我认为这些增加复杂性的设定都应该用奥卡姆剃刀削去!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奇拉是怎么来进行交流的呢?和人类一样通过震动传声?不知道这种方式在中子星上是否可行。另外就是就算能够控制重力,我还是好担心奇拉们在离开中子星之后会衰变,不过我也懒得算了。除此之外,在做着想象中,这种生物的社会结构和人类也太像了吧,我反正不觉得这样一种和人类差别那么大的生物会遵循和人类相似的轨迹进行发展。 反正我还是觉得德里克那种亚显微生物更合理一些,就算中子星上真的出现这种毫米级尺度的生物,我也不觉得他会像福沃德说的这样。 我之所以啰嗦这么多,并不是对福沃德或者这本书有什么偏见,毕竟你宣传的时候就说是一本“硬科幻”(其实我不赞成科幻还要这么分),说作者写得多么多么符合科学,那自然要求要高一些嘛。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作者有了一个想法,想要写出来,仅此而已,可能写到某个地方写high了,就根本不会在意那么多逻辑上的问题了(这也有可能是编辑的锅,比如觉得这样设定更吸引人之类),最后能够出版我相信他已经非常满足了。觉得读这本书就能学中子星物理自然是无稽之谈,连没有公式的科普书都不会只讲这么浅显的东西,所以觉得这本书炒鸡科学,读了就觉得超级牛逼这种事情,还是算了吧,这里就是读者方面的自我满足了吧。 横向比较,明显还是克莱门特的作品更加科学,更加符合逻辑,虽然他也承认,自己逃不过打破光速的限制。 |
|||||
睡前故事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