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拔苗助长”(也称“揠苗助长”),它出自中国古代经典《孟子·公孙丑上》,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常用来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导致失败的行为。以下是故事的完整解析:
成语故事:揠苗助长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农夫,总担心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一天,他终于忍不住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高了一截,累得精疲力尽。回家后,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查看,发现禾苗因根部被破坏,全都枯萎了。
寓意与哲理
- 违背自然规律
故事批判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强调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为强行干预只会适得其反。
- 欲速则不达
盲目追求速度反而会破坏事物本质,真正的成长需要耐心和时间积累。
- 教育与成长的启示
常用于告诫家长或教育者:培养人才、学习知识不可急于求成,需遵循自然成长规律。
成语用法
-
例句
- “孩子学琴要循序渐进,家长若一味逼迫,无异于揠苗助长。”
- “公司新产品还没测试就匆忙上市,简直是揠苗助长,最终导致口碑崩塌。”
-
近义词:欲速不达、操之过急、杀鸡取卵
-
反义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文化延伸
- 孟子思想背景
孟子通过此故事阐释“仁政”应顺应民心、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与其“性善论”一脉相承。
- 现代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反思经济发展、教育内卷等问题,提醒人们克制浮躁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