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睡前故事 | 童话故事 | 校园故事 | 励志故事 | 民间故事 | 成语故事 | 笑话故事 | 经典故事 | | ||
|
||
|
|||||
《少即是多》读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9 | |||||
《少即是多》读后感2000字! 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少即是多》的作者本田直之有好几个平行身份,其中之一是“马拉松爱好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不时地想到这一点。我没有看过他跑步,我猜他跑起来的姿势也许稳定中有些跳跃感吧。 42.195公里在我看来是开车都要开很久的距离,对有些训练有素的人来说,却只是刷赛道的一次次挑战,举重若轻。就像有的人在生活中可以一直保持心态的平和,你会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温柔坚定的力量辐射。比起拼命赚钱再努力花掉的能量人生,我可能更愿意成为这样一位“优雅的斗士”,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方法论方面的启发,简单分享几点吧。 我最早接触到downshifting(减负生活)这个概念,是从《HYGGE》这本书,副标题是“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视觉治愈摸鱼系)。最近几年,北欧频频和“幸福榜首”挂钩,在《少即是多》这本书中,作者也在有意无意地把日本的过去和未来对标北欧。在这些普遍高税率的国家里,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列举出来每一条,都在扎心以“过劳死‘闻名的日本社畜:倚在飘窗前阅读,享受香氛蜡烛组,不提;冬日壁炉前织毛衣,喝点自煮的香料热红酒,不表;一击必杀足以K.O.——按时下班。 按时下班是为了享受精神生活,不是为了去买买买。作者认为主动降低欲望阈值会带来幸福感,我深以为然。好东西多,物价贵,但很多东西和我的幸福无关——是我,不是我们,因为每个人的幸福点不同——找到或培养自己非物质的幸福点,也许需要花一些时间,但是从提升人生体验的角度来说,是值得的。 居家隔离期,你真正的“家”有几个人?特殊时期,身边许多“多家一族”的奔波停摆,都市的家或老家、岳家或婆家,各个家之间的生活变得相对独立,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在被迫体验的情况下,逐渐被接受的新生活方式。比如,年轻人带动长辈,尝试采用网购、外送方式买菜和日用品,彼此间的挂念也可以靠“天涯共此时”的视频来解决——这种体验对双方而言,也许逐渐变成了温馨的日常。从生活到感情,“远程也能顾到彼此”的事实,加强了都市生活独立化的状况,而这样小体量的家庭,正是生活减法的社会结构基础。 有趣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另一个观念“远程办公的普及,让能够激发灵感的异地办公、多地生活成为可能”,也在疫情期间被迫全民体验了。当“叮叮”响起的时候,还搞不清主副摄像头的老师,是顾不上看在线人数的,同样的,老板也不在乎你视频会议时衬衣下面穿着大裤衩,毕竟他自己可能连大裤衩都没穿。把该干的事干了,少一点形式化,多一点灵活和自由,确实会让人倍感幸福。当然,居家学习、办公和自由职业都需要极高的自律,毕竟精神层面的幸福也是有门槛的,这不奇怪。 多一种身份,多一层保障,多一重幸福,从兴趣出发,不功利地、自然而然地把爱好发展成"复业"(而非贴补家用的零工“副业"),作者的这个观点,也正迎合了这个专一职务正在被无情灭活的时代。成为“斜杠青年”之路难以一蹴而就,专业积累、自我营销、人脉拓展……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写上“/”一笔,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初心就是兴趣和好玩,一直记得自己最初被吸引时的感受吧,“把爱好变成营生,会毁了爱好”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如果你愿意,兴趣真的可以是第一生产力。 说到头,幸福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如果说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是以形化意,那么这本《少即是多》,就是要试着直戳幸福精神世界的内核。作者强调态度积极、主动选择,听从心灵的声音,以“这样选择能让我感到快乐或兴奋“,而非单纯抛弃物质和逃避工作,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很多人学断舍离,只学到扔扔扔的行为,扔到最后,感到扭曲了内心的感受,或后继无力,或难以维持断舍离后的环境,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从本心动力出发。无论是作者在文中一再鼓励读者策划、尝试的”双城生活“,还是以改变环境从而改变思维方式的断舍离(两者本应互为因果),都应是一种从生活哲学本质根源出发的诸多行为之一。 最后,说回马拉松,6小时,是马拉松比较常见的“关门时间“(6小时之内完赛有成绩书和奖牌)。假想,你6小时没完赛,被关在了所谓的门外,你要怎么跑呢?或者说,还要不要继续跑? 顺便一提,听说全球唯一不设关门时间的,就是夏威夷的火奴鲁鲁马拉松,全程欣赏热带海岸线的风光,随缘得到路人的加油喝彩,脚步落在每个此时此刻的享受。 |
|||||
睡前故事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