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风俗与传说故事
一、由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说法众多,最主流的观点与纪念屈原有关,但也融合了古代祭祀、驱邪避疫等文化内涵:
-
纪念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政治失意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为护其遗体不被鱼虾啃食,划船投掷饭团(后演变为粽子),逐渐形成赛龙舟和食粽子的习俗。
- 屈原爱国精神与诗歌成就,使其成为端午节的文化象征。
-
吴越龙图腾祭祀说
- 古代吴越地区以龙为图腾,五月初五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后与屈原传说融合。
-
恶日禁忌说
-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为“毒日”,需挂艾草、佩香囊以驱邪避毒。
二、主要风俗
-
吃粽子
- 用糯米包裹食材,以粽叶捆扎蒸煮,最初为江中祭品,后成节令美食。
- 南方多咸粽(如肉粽、蛋黄粽),北方多甜粽(如豆沙粽、红枣粽)。
-
赛龙舟
- 起源于拯救屈原的传说,后发展为竞技运动,船头装饰龙头,鼓手击鼓助威。
-
挂艾草与菖蒲
- 五月采摘艾草、菖蒲悬挂门楣,古人认为可驱邪避毒,现代研究证实二者含抗菌成分。
-
佩香囊与五色丝线
- 香囊内装草药驱虫,五色丝线(象征五行)系于手腕或挂于床头,寓意祈福纳吉。
-
饮雄黄酒
- 用雄黄泡酒涂抹额头或饮用(现代因毒性已少用),传说可驱蛇虫、避瘟疫。
-
其他习俗
- 避五毒:贴五毒图(蛇、蝎、蜈蚣等),以针刺之象征驱除。
- 沐兰汤:用兰草煮水沐浴,清洁身心。
- 放纸鸢:部分地区在端午放风筝,寓意祛病消灾。
三、传说故事
-
屈原投江
- 屈原遭谗言被流放,听闻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百姓划船救他未果,转而向江中投粽,以免鱼虾伤其身躯。
-
伍子胥的悲壮
- 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助吴王夫差灭越后反被赐死,尸体被投入钱塘江。百姓哀悼,于五月初五划船纪念,部分地区称端午节为“伍子胥节”。
-
孝女曹娥寻父
- 东汉孝女曹娥为寻父投江,五日后抱父尸浮出水面。后人感念其孝心,在五月初五纪念她,浙江绍兴一带至今保留相关习俗。
四、文化意义
- 历史传承:融合神话、历史与民俗,体现中华文化对忠孝、自然的敬畏。
- 自然时序:呼应夏至前后的气候特点,通过驱邪习俗保护健康。
- 国际影响: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